【剩余价值049】 欢迎收听鼠年第一期剩余价值。这期长达两小时的节目和牵动人心的武汉疫情相关。节目分为两部分,在前半部分,我们连线了曾在武汉一线采访的《南华早报》北京站记者谢玉娟,通过她的描述,我们得以知晓封城前武汉市民和医院医生的状况,以及前线记者面临“人间地狱”的心理崩溃和重建过程。在后半部分,我们请到了媒体人刘敏(熊阿姨),她分享了在后方和同事操作疫情相关的第二落点稿件的经历,也分享了在中国从事特稿写作的感想。同时,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,三位媒体从业者真挚而认真地探讨了当下媒体报道的意义和方向,作为从业者的迷茫和困境,以及面对强大的审查和阉割制度时的“曲线救国”以及这种“曲线救国”背后的挣扎。 【主持】 张之琪(媒体人,微博@Zzzzzhiqi) 黄月(媒体人,界面文化资深编辑) 【嘉宾】 谢玉娟(媒体人,《南华早报》北京站记者) 刘敏(媒体人,微博@熊阿姨) 对话谢玉娟 [30: 33]谢玉娟从武汉回来后在酒店进行了十天自我隔离。 [32: 54]谢玉娟赶在武汉封城前撤离了武汉。 [34: 40]封城前武汉的医院手忙脚乱,人手不足,发热门诊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较大。 [37: 43]谢玉娟到武汉后,感受到线下悠然状态和线上紧张状态的强烈反差。 [40: 03]《南华早报》关于武汉的报道对西方读者的意义何在? 对话刘敏 [46: 20]刘敏分享稿件《鸡在瘟疫蔓延时》的操作流程。 [50: 03]从《三联》到《GQ》,刘敏分享从社会新闻到特稿写作的不同落点和逻辑。 [55: 32]《三联生活周刊》锻炼了记者搜索资料和找人找线索的能力。 [57: 54]《三联》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,是日常积累能量的爆发和展示。 [1: 01: 40]在有关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中,政府的声音是缺失的,政府并不知道如何应对公共危机。 [1: 05: 40]黄月姐分享自己在《新京报》跑社会新闻时和官方对话的经历。 [1: 09: 09]媒体是否有义务解释和揭示权力是如何运作的?记者和官方打交道难度何在? [1: 13: 56]最近对“三色报道”重新讨论对于灾难新闻写作有何启发? [1: 19: 42]对于特稿中技术的大量讨论相当于“屎上雕花”,越来越丧失社会价值和公共意义。 [1: 23: 35]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人与“春秋笔法”的爱恨纠缠。 [1: 25: 37]当下强阉割式的媒体审查环境给语言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曲解。